ky全站app下载
联系我们 CONTACT

地址: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黄石大道654-19号

电话:400 859 4678

邮箱:cnzshyy@163.com

ky全站app下载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ky全站app下载

五花八门的鲇鱼家族

发表时间:2024-06-18   来源:ky全站app下载

产品详情

  。瓦氏体型较大,能长到30cm左右,最大体重1kg以上,但口感粗糙,不如黄颡鱼好吃。

  又名乌苏里鮠,俗称牛尾巴、黄昂子,主产东北。体型比黄颡鱼更苗条,黄色或灰黄色,吻钝圆,口下位,须4对。肉味鲜美,在东北市场需求旺盛,东北之外不值钱。p.s.Pseudobagrus属又改为Tachysurus属,中文常翻译成疯鲿属,有点吓人,我先不用了......

  分布于南方水系,俗名芝麻剑、西江魽。体呈灰褐色,腹部色浅,体侧有大小不等零星的圆形黑色斑点,须4对,白色。背鳍棘和胸鳍棘及外包皮膜中有毒腺,被刺伤或可致严重后果。珠江四鲜之一,如今位列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(限野生种群),不可不慎;不过业内认为,该种数量尚多,入保实属乌龙。

  分布于珠江至黄河水系,俗名石扁头、石板头、石胡子等。体背灰褐色,体侧色浅,腹部白色,体及鳍均散布暗色小斑点,须4对。因相貌鼠里鼠气,民间又称江鼠,虽名不雅驯,但肉嫩味美,历来被视为上等河鲜。目前,规模化繁育目标业已实现,养殖前景可待。

  分布于东部,以长江为主,俗名江团。背部稍带灰色,体色粉红,人工饲养条件下会变为深灰;吻锥形向前突出,口下位,须4对。苏轼《戏作鮰鱼一绝》曰:粉红石首仍无骨,雪白河豚不药人,粉红石首和鮰鱼均指该种,能入得历史著名老饕之法眼,断非等闲之辈。现在仍为长江四鲜之一,烤鱼店常见。

  p.s. 据说也划归拟鲿属,改名为长吻拟鲿/P. longirostris,现在恐怕又改了。不是我不明白,这分类变化快,爱咋咋地吧。

  两种地方性的小众河鲜,白缘䱀和石爬鮡(或者近缘种),分别属于钝头鮠科䱀属和鮡科石爬鮡属。

  分布于长江中、上游。我国特有的小型冷水性底层鱼类,常见体长100mm以下;头平扁,颊部特别膨大,眼极小,须4对;各鳍外缘呈白色,胸鳍及背鳍上各有3根毒刺,被刺中则疼痛难忍,民间名曰水蜂子。肉质鲜嫩,入口即化,无人工养殖,价格居高不下。

  分布于西南,青石爬鮡/E.davidi和黄石爬鮡/E.kishinouyei(有观点认为系同种),俗名石爬子。体扁平,头部尤扁;须4对,口角须极粗;胸鳍大而阔,圆形吸盘状,富肉质,总体风格怪异。味鲜美,某些地区视为珍品,曾突破每斤千元大关。现在青石爬鮡名列二保,恐怕吃不得了。

  长臀鮠科是一个小科,被描述的仅有5种,我国有3种。除长臀鮠外,还有海南长臀鮠/C.multiradiatus和云南元江的亨氏长臀鮠/C.henrici,曾为长臀鮠的亚种。

  珠江水系特产,贵州是其分布的最北线,俗称马脸骨鱼。体长而侧扁,体背侧橄榄色,腹侧乳白色;头扁平,略呈三角形,须4对;臀鳍甚长,故名长臀。肉味鲜美,且含脂量很高,口感极佳。目前人工繁殖技术正在研究之中,养殖规模有限,产地之外难得一见。

  清江鱼,原本并不特指某种鱼类,过去认为跟某种地方性烹制方法有关,传统习惯用长吻鮠;现在一般用北美引进养殖的斑点叉尾鮰,属于鲶形目鮰科又尾鮰属。

  又名斑真鮰,俗称清江鱼。原产北美,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分别从日本和美国引入国内。身长头小,须4对;背部蓝灰或橄榄色,两侧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;尾鳍深分叉。和江团一样,都是烤鱼店常见。传闻有以此冒充斑鳠的,然斑鳠白须飘飘,该种却是黑胡子,不难分辨;其实吃起来无分轩轾,但斑鳠更贵。

  原产北美,80年代末引入国内,又名蓝鲇。形态与斑点叉尾鮰相似,但体更延长,且无斑点。引入后与斑点叉尾鮰杂交作父本之用,单独拿出来吃貌似不多。

  原产北美,1984年引入国内,又名褐首鲇。身体短粗,头大,吻宽而钝,须4对;体黄褐色,腹部白色,尾鳍不分叉,与叉尾鮰区别明显。南方多地养殖,四川眉山是全国最大的云斑鮰养殖基地,北方市面上少有。

  巴沙鱼是鲇形目科部分物种的商品名,属于广义的鲶鱼。原产东南亚湄公河流域,市面上多以鱼块、鱼柳的形式出现,食用方便、干净卫生。

  体色暗淡,背部黑色,腹部为白色,须2对。巴沙鱼源于越南的Cá ba sa,ba为三,sa为脂肪,意为三块脂肪的鱼,专指该种,盖因此鱼在生长过程中,腹腔内会积累三块较大的油脂,约占体重之58%。

  越南语称Cá Tra,音译为楂鱼。体色与博氏有细微差别,背部灰绿色,腹部为灰白色,须2对,幼时常养作观赏鱼,称蓝鲨。2000年前后该种的人工繁殖技术获得突破,各方面优势明显,逐步取博氏而代之,越南政府正式规定该种亦可标示为巴沙鱼。

  不论Cá ba sa还是Cá Tra,我国均有引入养殖,Cá Tra占主流。上个世纪还从泰国引入过苏氏/Pangasius sutchi和巨无齿,后者即威名赫赫的湄公河巨鲇,最大个体长达2.5-3米,重200-300kg。现在此2种基本销声匿迹,泰国鲶鱼已完败于越南鲶鱼。p.s. 该属的牙齿在成年后会脱落,故曰无齿。

  青岛有海鲶鱼,不过却是吉氏绵鳚/Zoarces gilli的俗称,并非真正的鲇鱼。鲇形目大多数都是淡水鱼,但至少也有2个科在海洋中讨生活,鳗鲇科和海鲇科。

  东海、南海有分布,俗称沙毛。体长20-40cm,头大而身扁,须4对;背褐黑色,体侧有2条浅黄色纵带;背鳍及胸鳍的硬棘有毒,须千万小心。喜成群游动,进退如一,以此恐吓、抵御天敌。

  腥味极重,烹制不当则难以下咽,唯潮汕地区嗜食之,著名菜式有沙毛煮酸梅,市场售价亦高于别处。

  分布于东海、南海,俗名庵丁。背部黑褐色,体侧褐色,腹部色浅;须3对,尾鳍深分叉。有人认为食味一般,也有人称其美味,有低等鱼,高等吃之说,传统吃法为萝卜焖庵丁。

  中科院动物所等研究者认为,我国海域的中华海鲇应为丝鳍海鲇/A.arius。

  以上二十多种,东西南北的主流均囊括在内,云南的奇幻种类暂不涉及。另,鲇形目的观赏鱼太过繁杂,也按下不表,最后谨以鲇鱼家族的奇葩----电鲇/Malapterurus electricus殿后,也能养作观赏鱼。

  鲇=鲶,nián;鲺,shī;鲿,cháng;颡,sǎng;鳠,hù;鮠,wéi;魽,hān;䱀,yāng;鮡,zhào;鮰,huí;, máng;鳚,wèi;鳗,mán。话说这个鳗字,我念màn至少念了四十年......